28游戏平台

中篇.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/第十章 皮肤科病证/皮肤瘙痒症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28游戏平台 > 新闻动态 >
中篇.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/第十章 皮肤科病证/皮肤瘙痒症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3:52    点击次数:154
第六节  皮肤瘙痒症

皮肤瘙痒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皮肤病,以皮肤瘙痒为主要表现,而一般未见其他明显器质性病变。瘙痒症状表现不一,或局限于一处,或广泛发生,程度或轻或重,可由于搔抓出现继发性皮损,如继发性充血、皮肤抓破、苔藓样化、色素沉着、脓疮或淋巴结炎等损害。本病属中医学的“风瘙痒”范畴,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,内因多与脏腑气血失调相关,外因常与风、湿、热、虫相关,但总的说,肌肤气血不和是痒产生的病理基础。西医认为本病与多组内外因素有关。本病治疗较为棘手,常顽固难愈。西医一般采取对症治疗。中医一般症脉合参,辨证施治。

【病案举例】

1、朱某某,女,66岁。1997年3月6日初诊。自述于5年前开始出现全身皮肤呈游走性瘙痒,且愈搔愈痒,夜间较重,曾服多种中药及抗组胺治疗,效果不佳。近半年来瘙痒加重,以致彻夜难眠,故来就诊。内科检查排除肿瘤、糖尿病、肝脏及甲状腺疾病等。

【中医症见】面色萎黄,语声低微,四肢无力,肌肤甲错,瘙痒不止,纳差少眠,舌质暗滞,边有瘀点,舌下络脉青紫,脉细涩无力。证属气虚血瘀、肌肤失润。

处方:黄芪、夜交藤30g,当归、川芎、熟地、麦冬、桃仁、地龙、阿胶(烊化)各12g,红花、蝉衣各9g,甘草6g。

【二诊】服上方半月后全身乏力及瘙痒减轻,纳差睡眠好转,舌脉同前。上方加淫羊藿15g、陈皮12g、黄芪增至60g,继续服药月余瘙痒消失,四肢皮肤微有汗出,行动自如,予间断服药巩固治疗。

【按】“有诸内,必形诸外”。一旦脏腑功能失调,气血运行不利,皆可导致皮肤病的发生。因此治疗皮肤病需从整体出发,辨证论治,调理脏腑气血,使其各复其职。此病人曾有“中风”病史,本就存在脏腑失调、气虚血瘀证候,加之日久更耗阴血、肌肤失濡,故而出现肌肤甲错、瘙痒不止。“治病求本”,故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,顽疾得愈。

2、张某某,女,54岁,1996年4月15日初诊。全身皮肤瘙痒难忍半年,入夜瘙痒难眠,以腹部及下肢尤甚,伴四肢沉重乏力,精神不振。曾服息斯敏、氯苯那敏等多种西药及养血祛风等中草药均未见好转。

【查体】腹部及下肢可见抓痕、血痂,舌暗、苔薄,脉沉细无力。辨证为气虚血瘀,肌肤失养。治以补气活血,熄风润燥止痒。用补阳还五汤加减。

【药用】黄芪30g,当归12g,川芎10g,白芍30g,地龙10g,桃仁6g,红花6g,全蝎5g,炒皂刺10g,白蒺藜15g。

每日1剂,水煎服。6剂后,自觉瘙痒明显减轻,继用上方加减,服14剂后皮肤瘙痒消失,腹部及下肢抓痕、血痂消退病告痊愈。

【按】本例患者初起由血虚风燥所致,但病久必致气血失和,肌肤失养,故用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,加白蒺藜、全蝎、炒皂刺以熄风止痒解毒,这样才能标本同治,补气逐瘀,病自痊愈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